徠卡光學專家Peter Karbe談鏡頭技術

 

徠卡光學專家Peter Karbe談鏡頭技術

Peter Karbe在設計相機鏡頭方面可謂世界頂尖。自1986年以來,Karbe一直從事光學研發工作,最初是在Wild Leitz1992年起則開始在徠卡相機工作。如今,他負責的範疇遠不止於徠卡光學系統的研發,許多當現代M系列鏡頭都可說是他創造的。

 

新加坡數位刊物NYLON的作者Adele有幸能夠在韋茨拉爾(Wetzlar)的徠卡公園(Leitz-Park)採訪Karbe,我們來聽聽他對於工作以及相機鏡頭產業未來的看法。

 

上圖:於徠卡公園用M11相機拍攝的Peter Karbe肖像

 

ADELE:請告訴我們你在徠卡相機公司裡的角色。你的一天通常都是怎樣度過的呢?

PETER:我在徠卡工作至今已超過38年,以前我長期從事光學設計。我曾是開發部門的負責人,但過去這三年裡,我更算是內部顧問。因此我後來不再負責開發,轉而針對專案進行協助或建議。

我會說明徠卡光學的特殊之處,並進行研究;我稱之為徠卡光學歷史的研究。我也會說明如何逐步改進我們的光學系統。這就是我的主要工作。

 

 

ADELE:我們在某次訪談中得知,你目前使用的相機與鏡頭組合是M11APO-Summicron 35。請與我們分享這個組合的特別之處。

PETERAPO-Summicron 35Summicron系列中的第四款APO鏡頭。之前已經有907550mm鏡頭。35mm APO鏡頭於2021年推出。這款鏡頭具備最先進的性能,體積又非常緊實,整合了我們能實現的所有技術。與SL鏡頭相比,SL APO Summicron是最高階的系列,而這款M-Summicron得以媲美,且擁有如此小巧的尺寸,這就是特別之處。在6000萬像素的徠卡M11相機上就能看到這款鏡頭的強大。不能光看鏡頭,也不能光看相機,而是兩者結合擁後有非常好的平衡。

 

 

ADELE:你在徠卡公司工作的多年裡,有哪一項光學里程碑最為重要?

PETER:第一個里程碑是35 Summicron的開發。在我們採用的技術中,包含了模壓球面技術,最初主要是在日本開發和使用,但後來由我們接手。我們有一家日本供應商提供非球面鏡片元件。這一技術的開發讓我們成功進入了非球面世代。

第二個里程碑是APO 90鏡頭。這顆鏡頭現在仍在我們的工作室裡,至今已經有26年了,它是在類比時代設計和開發的,但已經準備好迎向數位時代。

 

上圖:於徠卡公園用M11相機拍攝的Peter Karbe肖像

 

 

ADELE:你會推薦哪款鏡頭給第一次使用徠卡M相機的用戶呢?

PETER:我應該會推薦28mm Summicron,因為視角更廣,可以拍攝更多內容。結合6000萬像素的相機,就會有足夠的靈活性可以稍微裁切一下照片。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組合。如果28mm對某些人來說太廣,那麼35mm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
 

 

ADELE:開始設計一個鏡頭時,你會從哪裡著手?

PETER:徠卡的一大資源就是我們過去積累的大數據。這是設計師所可以想像的最大寶藏。首先,我們會查看到目前為止的進展,分析其中的優缺點。接著我們會努力保留優點並消除缺點。這是一個演變的過程。我們還會觀察市場趨勢,例如其他廠商在做些什麼?是否有抄襲的情況?這些都沒有問題,但首先我們需要有明確的目標。我們想要的是什麼?例如如果有一款焦距和光圈相同的鏡頭,我們未來會期望什麼樣的性能?我們需要哪些特性?

SL系統為例,它完全是新的領域,因為必須顧慮到電子方面的需求。

從設計角度來看,我們會有不同的考量,像是必須考慮到一些限制,這會影響到鏡頭內部的折射。我們得仔細思考這些限制會帶來哪些後果、必須遵循哪些原則,以及我們需要哪些技術。

例如,在設計SL系統時,第一台相機是2400萬像素,但考慮到未來的可用性,我們準備了可供一億像素相機使用的鏡頭。因此,一切都取決於我們認為客戶會有什麼期待。

 

 

ADELE:你曾說過,「不要縮光圈。當今的高性能鏡頭設計成可以全開使用。」你能詳細說明一下嗎?

PETER:首先,我針對鏡頭世代歷史做過說明。第一代是螺紋安裝鏡頭。在那個時代,你會在手冊中看到,請縮三到四檔光圈以獲得最佳性能。由於當時的限制,他們不得不這樣做,因此解決方案非常有限。第二代中,第一批M鏡頭的手冊中寫道,請縮一到兩檔光圈以獲得最佳性能。而自從引入非球面技術以來,鏡頭設計成可以全開光圈使用,不需要縮光圈來獲得更好的效果。這是一個方面。

第二個方面是,鏡頭全開時可以獲得三維景深,能夠拍出淺景深的照片,如果縮小光圈就會失去這些三維訊息,圖像會變得乏味而平坦,就像披薩一樣扁平。第一代手機的相機功能就是這樣,把世界變成又扁又平的披薩。但現在已經改善了,鏡頭設計成可以全開光圈使用。此外,由於生產過程必須非常嚴謹才能保持光圈全開時的高性能,因此鏡頭的價錢也高,而使用者為此付出了代價。所以不要縮光圈,縮光圈就是在浪費錢。

你想想手機,在f8光圈下,35mm相機鏡頭和手機鏡頭之間沒有任何區別。那麼只要用手機拍照就好了,用起來更簡單、更方便。如果想要與眾不同,就應該全開光圈使用鏡頭。

如今,大家觀賞照片的時間平均都比曝光時間還短。在這個時代,我們拍攝的照片數量如此之多,沒有人會說「我們再看一次這張照片」。但使用M相機並全開光圈拍攝時,觀眾看到的是影像,而影像背後的故事則會浮現在腦海中,觀者不會專注在景深前後的清晰度上。這就是為什麼我說要全開使用鏡頭的原因。

 

 

ADELE:能與我們分享一項你目前正在進行的有趣創新嗎?

PETER:我可以提一下——我想這是官方說法——「球面技術」(Sphere Technology)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。而且我們現在已經達到了第五階段。第三階段是 ASPH(非球面技術),第四階段是拋光和研磨,而現在我們已進入與球面技術相關的第五階段。我們已經在公司內部建立了自己的球面成型生產技術。

從表面上看來,這似乎與日本同行的做法差異不大,但從技術層面來看,我們現在領先一步。此外,理論層面也非常重要。我們可以進行高效模擬,精確計算如何讓球面成型。我們能夠將這些模擬成果融入到開發流程中,並確保我們設計的產品可以實際生產出來,同時達到極高的球面精度。這項技術讓我們能夠在光學設計中引入更多的球面元素,這麼一來,便可能邁向設計的下一步——開發更輕巧、更大光圈且性能更卓越的鏡頭。

 

上圖: 擁有徠卡鏡頭的小米14T Pro手機/ leica m11 + APO-Summicron-M 50 f/2 ASPH

 

上圖: 擁有徠卡鏡頭的小米手機/ leica M10-P + MACRO-ELMAR-M 90MM F/4 ASPH.

 

ADELE:你能分享一下徠卡與小米智慧型手機的合作情況嗎?

PETER:我們之前與華為合作時,我參與了很多,而現在我也有稍微參與小米手機的開發。徠卡有自己專門的團隊負責這個計畫,因為我們無法單靠自己完成所有工作。徠卡深度參與了開發和協同設計的過程,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,我們會明確定義下一代手機的設計目標。智慧型手機在不斷演進,擁有更大的光圈和感光元件。

 

 

Peter Karbe 的光學設計專業與創新思維,讓徠卡在傳統相機與新興攝影領域持續引領潮流。他不僅傳承了徠卡光學的精髓,更推動技術邁向新高度,為熱愛影像的使用者帶來無限可能。他的貢獻證明,徠卡的精神始終在於將精密工藝與卓越性能結合,並不斷追求超越極限的創新之路。特別感謝徠卡相機和徠卡新加坡促成了這次訪談。

 

 

 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